變形記讀后感范文
在享受了一部文學佳作之后,大家內心定是積累了無數感想,現在正是動筆寫一篇讀后感,將這些思緒記錄下來的時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變形記讀后感,僅供參考。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只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驚,嘴里還不停地說著一句話: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可是看著自己的身驅說到,我現在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限難地從床上滾了下來,然后從門縫里鉆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著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著牛奶,可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后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從那以后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子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里的頂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可是他現在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梁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里人的心情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心情來喂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后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現在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后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說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丑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后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2)
奧維德所處的時代是古羅馬最強盛的時代,但也是共和國宣告終結羅馬帝國開始的時代。古羅馬帝國社會生活奢靡,維持這種奢靡的是對外擴張掠奪的戰爭。而對于天神,奧維德一直是持著批判的態度。在《變形記》中,奧維德把天神一個個從他們天堂的寶座上搬下來,融入了古羅馬的社會生化,按照羅馬統治階級——皇帝和貴族,的原型賦予天神以性格。
《變形記》的整篇詩作以“變形”為主題,將各個男女天神的'故事串聯在一起。無論氣勢磅礴的天地風云,還是寧靜悠遠的林間水泉,每個故事發生的景致都充滿著無限的想象空間。然而,自然描寫中多么細膩柔媚的筆觸都無法掩蓋男女天神那豐富多變的人性光芒。在跌宕起伏的情節敘述中,人類所有的善惡天性都被詩人展露無遺。
奧維德用敘述的技巧使整部作品,成為一部有機體,還使所有的故事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變形。傳說中的人物最后不是變成獸類,就是鳥類或者樹木、花木頑石。但這些都“得益于”天神的任所欲為,荒淫殘酷。天神那無盡的情欲與占有欲,嫉妒與復仇,全部展現在讀者眼前。天神被詩人剝掉一切莊嚴與尊貴的偽裝,人類至善與至惡的本性暴露到極致。詩人達到了批判當時社會的目的,個人認為,奧維德的作品也諷刺了我們當今的社會,這個充滿貪婪與私欲的世界。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3)
格里高爾的拼命工作并不是只為了錢,更重要是為了讓家里人忘掉父親事業崩潰使全家淪于絕望的災難而承擔起的責任。突如其來的“變身”,催毀了格里高爾那被工作磨礪出的堅韌外殼,露出了內心深處久違的溫暖。那并不是什么“蟲性”,而是他渴望親情的表現。
反觀葛雷特的行為。她原本一直都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面對格里高爾的變故。她先是承擔起了照顧格里高爾的.重任,但面對日益孤僻怪異的格里高爾。她最后還是沒辦法強裝鎮定地提供給幫助,最后還是竭力回避格里高爾,甚至驅逐他。但這從人性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
若說格里高爾的表現讓人同情,葛雷特的行為可以理解的話,那么薩姆沙夫婦的行為……唉,不提也罷。
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著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于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只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后,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只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愿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里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后來這個“甲蟲”終于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后,家人竟“奇跡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說他們干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脫,盡管他們心里十分清楚這只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于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著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4)
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形象,同樣被異化了。可他只是表面上即“形”土的異化,他從未丟棄一顆正常人的心,“神”還是原來的神。這是他與阿Q質的區別。格里高爾由于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奔波,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只甲蟲,面對自己怪異的形態,格里高爾先感到詫異,為何自己的'身體會在一夜之間變了形;雖然他變形后不能說人語,可他的聽力和心里反應是與正常人一樣的,尤其是他的心態是非常正常的,他在變形后還在想自己的工作和家里的債務,想為妹妹爭取音樂學院進修的機會,可已經沒有人能理解他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他雖然形變,但他善良的心卻受到家人的漠視。這一切他都坦然面對,最后他用自己的死來消除親人的厭煩和冷待。格里高爾從變形到死亡,他一直很頑強對命運很坦然,沒有太多的埋怨。應該說,人性雖然受到壓制,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扭曲,格里高爾仍然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正常判斷能力的孤獨者,只是身體上披著一身甲殼。
卡夫卡小說通過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告訴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人性的本真是何等的可貴!卡夫卡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性的贊美。
家人的冷酷與格雷高爾對家庭的付出和他的心地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格雷高爾變成甲殼蟲后,他還慶幸父親這樣的安排給他們今后的生活留了個保障。變形后的格雷高爾過著蟲的生活,卻始終想著家庭的事情,面對家人的厭棄,他異常地冷靜,最后他為了不拖累家人,自己絕食,在親人的厭惡中絕望而平靜地死去。由此可見,格里高爾是一個好職員,好兒子,好兄長,是一個心地善良、品格堅強的人。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后,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么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于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克制,卻又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占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惡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于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6)
對于真正的作家來說,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只看不見的手推著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于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并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圣徒虔誠的禱告,說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系著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說過“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對于自己的了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只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性的壓迫,使人們無法生存下去,最終只能在社會的壓力下變形,其實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這對于主人公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可是這種方式并沒有使得主人公的命運走向期待的幸福、光明,反而使其加速滅亡,而他也只能無奈地面對這悲慘的結局。他們講述著痛苦,闡釋著痛苦,逃避著痛苦,然后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在這樣不能滿意的環境里,選擇了最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的心理安寧。
當我們在為書中主人公的悲慘命運而感到難過時,可曾想過,當今社會的壓力也在無形中改變著我們。但只要我們在接受當今社會形態的同時,學著適應而不屈服,守住自己心里的那個底線,相信在變形的過程中,亦不會被社會打敗。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7)
格里高里變成了一只滑稽的大甲蟲,但是這不是一場喜劇。因為不能外出工作為家人謀生,曾經美好和睦的家庭關系變得糟糕緊張起來。最后他死在一只爛蘋果里面,家人則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
格里高里的悲劇是什么?他曾經有一段和美的家庭關系,但是這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是他的工資和薪酬,能維持家庭關系的只有利益。
他變成了一只甲蟲,能說話,誰又知道這里面的靈魂到底是不是他本身?
當一個人失去一切的時候他會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格里高里是不幸的見證人,他親眼見證了自己曾經幸福的家庭關系因為自己的變形而崩塌重組,最終他成了絕對的局外人。
雖然是局外人,但是完全和加繆的不同:一個是從和諧甜美家庭生活中突然脫出的無奈之人,另一個則是已經對于自己局外人身份無所謂之人。格里高里更加可憐,更加令人同情。
是格里高里的變形嗎?不是,是他家人因為失去了一個勞動力而自發的變形。首先是對于他的`恐懼和懷疑,再到后面他的存在已經徹底讓家里的人憤怒。出租房子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失去了格里高里悲傷并沒有用,變形才能在夾縫中繼續活下去。
變形的永遠是人本身——但是促使他們變形的,是這個世界。不放下格里高里,他們就沒有辦法重新開始生活。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8)
從小就喜歡閱讀各類書籍,而在工作后,因為自己的職業是一名幼兒教師,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在五年前我開始喜歡上了繪本,喜歡上了小小圖畫書中,所蘊含的大道理。每每出門逛街,總是會到書店扎一腳,首選的閱讀書類也有“懸疑”變成了“兒童讀物”。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每當輪到我帶班,我也會從文庫找很多繪本的ppt來跟我的娃娃們一起分享。
今天我跟孩子們分享了一個新的繪本故事《小豬變形記》。這本繪本講述了一頭小豬因為覺得生活很沒意思,就想體驗其他動物的有趣生活。于是,它開啟了自己的.奇妙想象之旅,用盡各種方法“變身”長頸鹿、斑馬、小鳥、袋鼠等小動物,但遺憾的是它卻一直沒能變身成功,反而變得更加不快樂,絞盡腦汁的一番行動之后,它還是體會到了當一只豬,在泥潭里打滾時,自己是最快樂、最自由的。
這雖然只是一本簡單的兒童讀物,但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大道理,每當看到這種繪本,都會讓我覺得生活美好,滿滿的都是正能量,這可能也是我喜歡各種繪本的原因吧!我們現在的生活或許很忙碌,幼兒園的教育或許很繁瑣,雖然自信,有時候也會覺得是不是可以模仿一下別人,但我一直堅持的就是做自己,做最快樂的自己,堅持自我,保持自我,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孩子般簡單、快樂、幸福,滿滿正能量的人生。
愿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認識我、不認識我的人,都可以做最快樂、最幸福的自己,愿每天都生活在滿滿的正能量中!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9)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
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只大甲蟲,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于別人的態度巨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系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于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系自然會處于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兄妹關系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么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0)
卡夫卡生前未得到認可,寫作并不是為了發表,死前要求朋友把他未發表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卡夫卡的藝術創作完全是一種自我的需要,試圖走出自己內心黑暗的需要。卡夫卡在日記中稱“寫作是他祈禱的形式”,卡夫卡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寫作,這種超乎尋常方式和激情除了來自于內心,不可能來自別的任何地方。“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此話多少反映出卡夫卡內心的困境。旁觀別人其實也是反觀自己,以往我們看《變形記》總是把這個人變成甲蟲的故事,當作是作者對外部世界的評價與反應,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安與恐懼是來自于作者心靈深處的'積淀。文學家有時看似是在寫別人,寫現實,寫社會,其實真正的能量來自他們自我解脫的需要,去彌補他們支離破碎的過去,逃離那個深陷其中的精神黑洞。
對于真正的作家來說,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只看不見的手推著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于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并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圣徒虔誠的禱告,說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系著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說過“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對于自己的了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只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1)
重讀韓東的《知青變形記》,距離第一次讀已經時隔七年。
在七年前,我對好小說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于小說的內容,看重小說的故事性,尤其是傳奇性,韓東的這本《知青變形記》很好的滿足了我當時對好小說的理解,因為韓東在這部小說中所講述的故事確實足夠荒誕也足夠精彩。后來我開始閱讀大量的,對形式上有著更多創新的小說,而這些小說有個特點,就是已經開始不再老老實實的講故事了,他們更傾向于去描述一種狀態,一種關系,甚至是一種感覺。盡管如此,當我在閱讀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我還能回想起韓東的小說,雖然當時我還沒有開始重讀,覺得這樣的小說可能對當時的我來講寫得太老實了。再到后來,也就是近階段的閱讀,我又重新開始懷疑這些被扣上“后現代”帽子,花里胡哨,有著“創新”外觀的小說。
我甚至有一種感覺,就是文學作為一種藝術類型,發展到21世紀,似乎已經在形式上的創新上窮盡,那么在這個已經很難玩出新花樣的時代,文學還能如何去吸引讀者?后來,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語調。以韓東為例,我想韓東的那些真正的讀者們,不是那些依然迷信“詩到語言為止”這樣的`觀點的人,而是被韓東的語調所著迷的人。在我的閱讀范圍內,凡是具有綜合能力的作者,也就是小說,散文,詩歌,劇本都能寫,也都能寫好的作者,他們會首先創造出一種個人的語調,并在這樣的一種語調的影響下去進行創作。這種語調并不完全是聲音意義上的“語調”,更多是一種文字的感覺,這種文字的感覺體現了一個創作者與自己的母語之間的親密度。而在一個人工智能都可以進行“創作”的時代,這種“語調”的形成尤為重要。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2)
《變形記》并不易讀,說其不易讀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優美的文筆,而且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內核卻揭示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
小說其實并不復雜,講的是旅游推銷員格里高爾有一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大甲蟲,他并沒有非常驚慌,而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立即去公司上班,因為如果不能去上班,就會被開除,沒有工資可拿(從這也或許可以看出資本對人的一種異化)
故事接下來就很荒誕又自然的進展下去,家里人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大甲蟲,從一開始的照顧慢慢到厭煩。厭煩的原因我猜測主要是因為格里高爾不能再做出貢獻,不能再為家人提供金錢。最后文章結尾以格里高爾的死亡,他的父母以及妹妹愉快的外出旅游為結局。
這篇小說的故事其實不復雜,而且全文以一種近乎平淡的語言被敘述,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卡夫卡向我們揭示出了一種道德異化,如書中的親戚在人變為非人的情況下,親情又會成為什么?我們也可以設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依靠什么來維持的?倘若一個人沒有了人類的軀體,之前的'感情還會存在嗎?或許還可以再設想一下,感情/道德的本質又是什么?
這些問題很復雜并且很難去回答,回到《變形記》這本書,卡夫卡無疑是悲觀的,從文中他向我們揭示了感情的本質是金錢,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用金錢來維系的。最后文章的結尾,有一個細節,當格里高爾的父母與妹妹外出旅游時,文中寫到:“當到達目的地時,女兒第一個站起來并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體時,他們覺得這猶如是對他們新的夢想和良好意愿的一種確認。”
當格里高爾的死亡沒有金錢上的價值時,他們很快便選擇了遺忘。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3)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說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點之后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后,公司里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著起床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只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于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里,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丑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于長期不吃東西,最后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于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后,腦子里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墻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家具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只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變形記讀后感范文(篇14)
《變形記》是古羅馬著名作家奧維德的經典之作。該書用六音步詩行寫成,全詩共15卷,包括約250個神話故事。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從創世寫到凱撒之死,奧古斯都繼位。故事人物有神話中的神,男女英雄和歷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講述宇宙的創立及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個時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話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為歷史故事。作品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每一個故事都生動搞笑,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終圍繞“變形”的主題,以闡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變幻中構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視同仁,對他們采取了不恭不敬的態度,旨在借神的變形表達事物不斷變化的.道理,表達世界從混亂走向禮貌、羅馬從建城到帝國強盛、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深刻內涵,從而證明凱撒的統治不能永久,奧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順應時代的需要。
《變形記》的對文學的主要貢獻在于把古代世界的神話傳說總集在一齊。作者把這樣豐富的材料變成了一部有機的,一氣呵成的詩作。把故事按照時代安排出場次序是奧維德的一大創舉,并且作者想盡一切辦法使故事串聯的自然而不顯得牽強,故事線索沒有正因種種原因二中斷。
在《變形記》中,所有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變形。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不是變成獸類,便是變成鳥形,或樹木,或花草頑石。透過變形,作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這也貼合古羅馬著名哲學家盧克萊提烏斯的樸素唯物思想,即一切萬物都在變異。
雖然由于歷史久遠造成語言閱讀上的些許障礙,但是《變形記》仍不失為在思想上,文學上都有建樹的時代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