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
在細細品味完一部作品之后,你心中肯定積攢了許多感受,現在是撰寫讀后感的時候了。是否感到有些茫然、不知如何組織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僅供參考。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1】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里,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著、背著,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學教我們為人處事;“百善孝為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敗;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溫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后才會顯現。
5.12,我要愛。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們淚流滿面,在巨大困難面前,所有同胞眾志成城;2008,中國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惜一切代價,在08奧運之風吹遍世界的時候,炎黃子孫熱情歡迎各國各族人民。這,不就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嗎?這,不就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經久不衰嗎?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床;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里,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呆子?!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通過對《道德經》、《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于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著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兜茏右帯纷鳛槿粘I畹男袨槭貏t,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墻壁凈”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就是工作無計劃,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且效率不高。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規劃,工作時不再手忙腳亂了。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對職工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處罰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贊賞和激勵,這樣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3】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4】
讀了中華傳統文化這本書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這書介紹了剪紙藝術、戲曲、皮影等內容。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最喜愛手工剪紙了,記得在我很小的時侯,奶奶就教過我剪紙,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還夸我心靈手巧。每當手工課上剪紙時,我都興奮不已,在手工課上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學習剪窗花,剪燕子,做風車,這些在我的手上一點也不難,手工課的王老師經常獎勵我一顆顆紅星……當看了這本書我的剪紙興趣更濃了,加上我有學畫畫的功底,剪的花樣就更多了。今年過年的時侯我剪了各式各樣漂亮的窗花,貼在奶奶家的窗戶上,全家喜慶多了,過年的味更足了。中國的戲曲品種繁多,曲調優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國的京劇,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等等,作為一個安徽人,我不得不說說黃梅戲,他深受從們的喜愛,大街小巷的人們都能哼唱上幾句黃梅戲。去年學校藝術節,我們代表學校排演的節目《黃梅小花》,我還是領唱的主要演員呢!老師一點一點的教,我們一板一眼的學,每一個唱音,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我覺得中國古代流傳文化,深入淺出的引導著我們后人,引領著我們新一代。我們將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傳統而又優良的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讀后感篇5
原以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只適合小學生閱讀,翻了幾頁后,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縱覽全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淵博,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他的閱讀對象不應只是中小學生,應該是所有的中華兒女。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稱贊《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諾貝爾文學獎得者、作家赫爾曼。赫塞說:“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書中。”是的,《老子》是經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轉》、《荀子》……也同樣值得我們去一一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把我們帶到千年前的古代盡情翱翔,在傳統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輕叩中華傳統的大門,我們應該做到“自知”、“自勝”、“自省”,自然的規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標,箭頭高時就壓低一些,箭頭低時就太高一些,老師稱它為“損有余而補不足”。里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寫到:“水不斷地滴到石頭上,時間長了就可以把石頭滴穿”。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處。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讓我們共享經典,引導我們要堅持不懈、任人唯賢、持之以恒,讓我們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學會“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樣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思想境界應成為我們的人生態度。
可惜的是現在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喪失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同時會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每一個人永遠的精神食糧。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5】
在我的小書桌上,擺放著一本淡藍色、清秀典雅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它是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讀本,由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組委會編寫。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除引言以外,主要寫了“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勤學勵志”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
從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在《愛國如家》部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愛》中,我讀懂了“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尊師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樣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小學生?《誠實守信》教育我們,做人應當“言必誠信,行必中正”;《明禮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準則,人要能夠始終保持純正之德;《勤學勵志》篇可用一句話概括,即“學不可以已”。
我最喜歡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他們為了墻基爭地界,打起官司。張家的張英在朝當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英的家人就寫信給張英,想讓他出面處理。但張英讀過家書之后,沉思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丝戳诵?,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院墻退后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非常佩服張英的肚量,于是也將院墻退后了三尺。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帶我去瞻仰過它。
讀了上面這個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張英。是??!修身為先,大度做人。張英的謙遜禮讓,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
當我們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問好的時候,當我們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我們懂得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我們努力學習、立志報國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承載和弘揚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嗎?
我是中國人,我愿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員!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6】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吧,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我國的節日特別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的節日,非常多,每個節日還有各自不同的習俗,要想知道這些習俗,必須要多讀書哦!
我們今天也從書里找一找吧。今天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美好家園》這本書,我從書里知道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精髓,其中就包括許多的節日習俗,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先說春節吧,春節俗稱“過年”,過年時,我們要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和倒“福”字、掛年畫、守歲、放爆竹、拜年、春節食俗,這些都意味著新的一年到了,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壽比南山。
清明節,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要掃墓,掃墓時要帶吃的、紙錢等物品焚燒,這是一個祭祀先人的節日。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時的氣氛。
端午節,為每年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我們要懸菖蒲、掛白艾、驅五毒、掛鐘馗像、龍舟競渡、掛香袋和蘭草湯沐浴、吃粽子、飲雄黃酒等。做這些是為了趕走疾病,也可以辟邪。這個節日也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而設的。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的中秋節,“一年夜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我們要吃月餅和賞月,這是個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節日。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九月初九,九為陽數,因此叫重陽節。要登高,吃重陽糕,賞菊并飲菊花茶,插茱萸和戴菊花。用片糕搭在兒女頭上,祝愿子女百事俱亮。
哇吧,有這么多節日,我終于了解了,我還體會到了每個節日的風俗習慣,太美好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7】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薄靶?,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讀著《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一書中的這些“中華好詩文”,我精神振奮;當看到《黃香替父溫席》、《閔子騫代弟留母》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時,我熱淚盈眶……讀著讀著,不由想起了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長得挺漂亮,高高的個子,一頭烏黑的短發,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臉上總愛掛著三月桃花般燦爛的笑容。媽媽勤勞善良,對人十分熱情,但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媽媽對外婆的孝順。
外婆生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個兒子卻因生病夭折了。后來外婆抱養了一個兒子,盼望著老了能有人照顧,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我的這個舅舅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后,他嫌棄外婆老了,干不動農活了,便另立門戶,將外婆分到一邊,什么也不負擔。沒辦法,已出嫁的媽媽、大姨、二姨只得一起來照顧外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飯,栽種莊稼。在生活上,媽媽對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經常給外婆送吃的穿的,給外婆購買生活用品,對外婆噓寒問暖,為外婆煎藥熬湯,幾十年如一日。因為這樣,外婆的生活還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媽媽也很高興。
可天有不測風云,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將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媽媽知道后,立即騎上摩托車將外婆送到醫院就診。醫生將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夾板,用紗布系牢,挎在脖頸上。臨出院時,醫生一再叮囑媽媽說,外婆年紀大了,恢復要慢一點,右手不能亂動,要多燉點排骨湯給老人家喝……為了能更好的照顧外婆,媽媽索性將外婆接到家里來了。媽媽不僅按照醫生的囑咐,每天都給外婆燉排骨湯,還做些別的好吃的給外婆吃。每天媽媽都給外婆洗澡、換衣、喂湯,有時還陪外婆聊聊天,給外婆捶捶背……轉眼一個月了,媽媽帶外婆到醫院復查,醫生指著新拍的片子說:“沒想到恢復得這么較快,這么好。”要知道,這都是媽媽悉心照顧的結果呀!
媽媽,您是我心中的榜樣!雖然我也幫您一起照顧過外婆,雖然學習之余我也幫您做了一些家務活,雖然我也為您端茶倒水過,但我做的與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樣,做個孝順的女兒。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8】
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篇》
誠信,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關于誠信的故事舉不勝舉:古有季禮掛劍,宋濂借書,商鞅立木為信;今有李雪英打工為兒還債,趙慶珍替戰友盡孝22年,宋慶齡舍玩等友這些無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
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個讀本中,當我看到安徽省繁昌縣皖江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徐慧嫻在回家途中撿到現金及銀行卡總計金額有31萬余元時,她不為所動,主動聯系失主并全額交還,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令我感慨萬分。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不誠實的一件事。記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看到同桌新買了一盒彩筆,非常漂亮,想讓媽媽給我買,可是沒成功,于是我以借用為名,并答應她用完之后歸還。但我實在是喜歡了,便想占為己有。于是,我悄悄把筆藏起來,騙同桌說,畫筆不知道被誰拿走了,怎么也找不到。同桌看著我偽裝的表情,沒有多說什么?,F在,每當我看到那盒畫筆時,我就如鯁在喉總不是個滋味。特別是不敢面對同桌的那雙眼睛,這件大包袱一直壓得我喘不氣來!對照徐慧嫻,想想自己,我覺得好后悔。老師、家長每天都在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可我呢?我卻沒有做到。為了貪小便宜,卻撒了謊,欺騙了同桌,也失去了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兩年了,但我覺得這件事就像發生在昨天,它給我的教訓使我終生難忘,激勵著我今后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誠信是一朵鮮花,它開放在人們荒蕪的心田;誠信,是一場春雨,它滋潤了人們干渴的心靈;誠信是一抹陽光,它照耀著人們寬大的胸懷;誠信是一盞明燈,它點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
從今以后,我決心要誠信做人,立志成材,讓誠信美德作為我人生啟航的準則,陪伴我一路走下去,讓誠信這朵美麗的奇葩開在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9】
一本書,就如一個小小的階梯,拾級而上,總有到達的一天;一本書就如一輪小小的太陽,陽光灑下,總會有溫暖的和收獲,《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就是那階梯,那太陽,他成了我的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為我的心靈增加了活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共分為七章,有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傳統美德時代傳揚、節日習俗多姿所采和海納百川走向社會。這些章節都讓我知道了很多,收獲了很多,尤其“傳統美德時代相傳”這章節,它讓我想到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讓我最后悔的事。
我是班中的學習委員,也是學習小組長,有一次,我們組維護教室衛生,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挨罰了,我和老師發生了爭執,老師非常生氣,事情過后。老師并沒有因為我的小脾氣而不理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道理,老師從心底希望我們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老師真的可謂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從無知的小孩慢慢走向成熟,編織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尊敬師長”。
我以后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因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許多的做人道理;讓我了解了關于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等名人的許多故事,是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名冊上留下閃光的名字!是他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共同地為“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吧!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10】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熱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從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后,我更加為祖國這條龍的精髓而自豪。
我們的眼睛里看著的是祖國偉大的身軀,我們嘴里吟唱著的是儒雅的詩詞歌賦,我們的骨子里流淌著文化先人的血液,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更是祖國這條觀聞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龍的脊骨。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仍氣宇軒昂地挺立著,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然拍打著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聲似乎還在長城底下凄婉悲慟,纖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這其中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貼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于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遺忘的文化呢?
那呈長菱形的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卻少之又少。那曾風靡一時,奇特絢麗的皮影戲,如今也無人再知道戲藝人的“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輝煌歷史。
在我的記憶里的那些輝煌歷史早已暗淡無華,甚至戲院也破舊不堪,仿佛一位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難道我們這些被稱作“炎黃子孫”的人就要看著那寶貴的文化從歲月中逝去?不,我們不認可!丟了這些國粹,我們的祖國這條龍就如沒有血肉般!
慶幸的是在我們的身邊,還存在著些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衛者。還記得我們這兒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皮影戲戲師。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里,他總會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戲舞臺,重新上演一場叱咤風云的戲曲,用自身的行動來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并且不遺余力的把戲曲精華交給那些好學的年輕人。
可守護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像這位老先生一樣的守護者,更需要新鮮的,迸發活力的血液!看,白發蒼蒼的老人亦能如此,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莘莘學子,又怎么能袖手旁觀!但我們又應該怎么做呢?
閱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一書之后就啟發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們可以尋訪那些藏在民間偉大的文化傳承人,用心去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并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結晶孜孜不倦的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積極的投入保護文化遺產活動中,組織一些志愿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遺產的歷史記錄下來,并和政府商議對這些文化實施怎樣的保護。
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力量,在博客、空間上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文化,讓身邊的人甚至海外華僑重新對文化的傳承有所重視,呼吁更多的人保護文化遺產。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努力,一起貢獻出那點微薄之力保護并傳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龍的脊骨”吧!讓我們中國這條龍更加神武飛翔吧!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11】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鉆進了人群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著說:“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著這項工作了,我也跟著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說:“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干了,拿回去吧。”看著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著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說:“去,給我拿紅紙來?!蔽抑缓萌ツ昧艘粡埨m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著最后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堂哥:“今天寫的對聯,都是免費的?”堂哥笑著說:“你不都看見了嗎?快點走,回去還要貼對聯呢?!蔽艺f:“急什么呢?你爸和我爸他們肯定早已把對聯貼好了,還用得著我們幫忙嗎?”堂哥笑著說:“你就知道偷懶?!?/p>
終于到家門口了,堂哥卻拉著我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聲:“李大爺,除夕飯菜弄好了吧,我們來給您貼對聯了。”李大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連聲說:“好,好,真是太謝謝你們了?!蔽覀円贿呝N對聯,堂哥一邊對我說:“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為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從古至今,春聯都是從右往左念的,春聯還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為右,一般以三四聲結尾,下聯為左,一般以一二聲結尾,這樣念起來才朗朗上口。上下聯可不能貼反了,要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聽著堂哥的話,想著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為,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著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12】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制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胡同”、“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里的母親因為蓋房砌墻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為家里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后,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胡同”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為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里煥發美德的光彩!
中華傳統文化的讀后感【篇13】
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受益匪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文中講了孔子帶領學生們周游列國,一連幾天都沒吃上飯。顏回向人討了一些米,做成米飯??鬃右獙⒚罪埣赖炖先?,顏回告訴他說,米飯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剛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來祭奠??鬃舆€誤以為顏回偷吃米飯,現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對老師孔子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
四年級上學期的一天中午,放學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陸續被家長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孫老師。我知道老師沒帶傘,就把傘遞給她,說:“老師,您用我的傘吧。工作一天了,早點回家休息吧。”老師撫摸著我的頭,親切地說:“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還等您回家做晚飯呢!麻煩您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再給我送把傘來?!蔽乙廊粓猿肿约旱囊庖?。老師只好答應了。爸爸十分鐘后趕到了教室。孫老師撐起我借給她的傘,走進了滂沱大雨中。望著老師遠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夸我做得對,我說:“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為老師做一件小事是應該的。”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老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蘊含著教師的辛勞!”《顏回煮飯敬師》的動人篇章,時刻激勵著我做一個對老師尊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