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曲的文學常識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那么你知道哪些元曲的文學常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關于元曲的文學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元曲的文學常識
就“元曲”這個概念而言,實際上它是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文學樣式的,即“散曲”與“雜劇”。散曲屬詩歌,而雜劇屬戲劇范疇。本文所說之“元曲”均指“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元曲與唐詩、宋詞并列,三足鼎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重要的體裁。這三種文學形式都具有各自的藝術魅力。與詩、詞相比,元散曲更貼近世俗生活,更接近當今語言,更具有開放色彩,更符合現代審美心理,以雅俗共賞見勝。
元曲和元雜劇的區別
1、元曲:雜劇+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數,由多支曲子連貫組成,可供配樂歌唱,是元雜劇的主體部分)
2、元雜劇:
①概念及產生:元代戲曲形式,語言以北方民間口語為基礎,融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②結構特點: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時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時空限制,一折相當于話劇的一幕,大多包括較多場次,四折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紹故事的由來,相當于序幕;也可在折間演出,類似后世的過場戲。②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的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宮調即調子,相當于現代音樂的C調、D調等。曲牌即曲調的名稱,類似于詞牌,每個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標有宮調名。
③劇本組成:
A)曲詞:劇中人的唱詞,雜劇的主體部分,是在詩詞、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是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句法、韻腳等填寫的唱詞。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劇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無唱。特點是:a)有嚴格韻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襯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達意;c)語言通俗凝練;d)每折唱詞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B)賓白:指人物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由白話或部分韻文組成,因雜劇以“唱為主,白為賓”故稱“賓白”。
C)動作名稱:科、介,是關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等的舞臺說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凈(俗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兒(扮演老年婦女),潔郎(扮演和尚)
元雜劇正是通過曲詞、賓白、演員的表演來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主旨的。
元曲的體制
元曲興起并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于元曲確立并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于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zè):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余套,雜劇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于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范的作用。
